BD半岛织密“保障网” 铺就幸福路

  新闻资讯     |      2025-01-02 19:03

  BD半岛岁序更替,华章日新。回顾过去一年,一系列顺民意、暖民心的举措,交出了一张有温度、见实效的民生答卷。

  这张答卷上,政协委员们凝心聚力,以对“小事”的关注,描绘出保障民生的大图景,下笔之处有力度,更显温度。这一年,委员们瞄准利民之事,履职尽责,助力一项项暖心之举“满格推进”、一件件民生实事浸润人心,更多的百姓期待正在转化为可感可及的幸福。

  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以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成果将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2024年以来,民政部发布《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工作的通知》《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联合财政部印发《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将更多有潜在困难或风险的低收入人口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强化分层管理、动态监测,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

  “各地利用‘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逐步形成‘一户(人)一条救助链’。”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在调研中发现,过去一年间,除了传统的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服务还拓展到低保边缘群体、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

  目前,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归集监测对象8015万人。截至2024年10月底,民政部门累计实施临时救助603.3万人次,在全国69个地区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探索“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模式。

  “社会救助对象由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逐步向所有低收入人口乃至更多遇困群众拓展;社会救助内容不再局限于提供物质帮助,而是全链条救助帮扶。”孙达表示,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正由兜底性制度向基础性制度延伸发展,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记者日前从民政部获悉,2025年将持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制定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工作。

  “新的一年,要从群众多元需求出发,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发展,努力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促进新时代社会救助事业再上新台阶。”孙达说。

  2024年,民政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残疾孤儿回归家庭的通知》,进一步作出部署要求,帮助更多残疾孤儿通过收养回归家庭。

  “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是尤其需要政策保障和社会关注的群体。”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告诉记者,他注意到,过去一年来,广东各级民政部门切实加强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难儿童群体的关爱,从基本生活保障到监护、医疗、教育、康复、安置等综合保障,全面提升了儿童福利保障水平。

  政策推动下,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服务对象从孤儿、弃婴逐步拓展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孤独症儿童等各类困境儿童,服务内容也从保生活、保安全逐步拓展到残疾康复、社会融入、心理健康关爱等方面。

  目前,我国有13.2万名孤儿和42.5万余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被纳入保障范围,按月领取基本生活费并持续提高标准。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要顺应机构养育孤残儿童数量变化和社会困境儿童需求BD半岛,加强儿童福利服务机构功能建设,推进“开门办院”为有需求的困境儿童提供服务。

  “秉持儿童优先原则,不断完善儿童福利政策制度体系,健全工作体制机制,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努力为孩子们想得更周到一点、做得更全面一点。”着眼新一年的孤残儿童关爱工作,朱列玉期待各地儿童福利机构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范围,利用机构孤残儿童康复设施设备和专业力量,发挥儿童疾病康复和儿童养育优势,面向社会更多困难家庭的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服务,共同守护孤困儿童健康成长。

  2024年,贯彻落实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有关要求,相关部门将政务服务、旅游观光、惠民惠农财政补贴发放等更多民生服务浓缩至社会保障卡,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线上线下融合的“一卡通”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贸促会会长邓琳发现,群众申领电子社保卡后,原本需要到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排队的一系列事项,如今在手机上就能轻松办理。

  纵向来看BD半岛,进一步完善全国社保卡服务平台和“一卡通”服务专区,并与省级平台联动建设,可形成上下贯通的全国“一卡通”架构体系;横向来看,开放“一卡通”平台基础能力,推进跨平台共享服务资源,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可为相关部门提供数据共享和比对服务BD半岛。

  “可以说,更新至3.0版本的电子社保卡,让人们在信息化发展中拥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邓琳认为,社保卡在就业、社保、政务服务等方面“多点开花”,不仅是越来越多人参保的见证,还标志着社保服务正在融入百姓生活,并且向着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方向迈进。

  2024年12月1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推行,成为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

  依托电子社保卡,人社部搭建了“个人养老金全链条服务体系”。参与者通过电子社保卡App、电子社保卡微信小程序、电子社保卡支付宝小程序等渠道登录后,可以办理账户开立、资金缴费、产品购买等业务。

  “让社保卡‘通用’变‘好用’,充分发挥便民、利民、惠民作用。”邓琳表示,“一卡通”的创新实践,是民生服务创新的有益探索,更为社会治理效能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生动诠释了“服务民生、便捷生活”的理念。

  2024年暮春时节,35家社会组织走进中央民族大学,面向高校毕业生广发“英雄帖”。

  炎炎夏日,南京市人社部门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升行动,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积极实现就业。

  秋季新学期伊始,辽宁大学积极推进“招培就联动,校地企协同”促就业行动,面向省内五市人社系统、省内外186家用人单位积极推介毕业生就业。

  2024年12月底,为期一个月的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行动中,各地各部门通过大规模线上招聘、人力资源服务进校园等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高校毕业生就业,关乎国计,承载民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刘林注意到,过去一年来,各地各部门打出政策措施“组合拳”,创新就业服务形式,教育系统不断将就业服务关口前移,指导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和服务体系建设行动”,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其中,北京、贵州、河南等多地出台促就业相关政策,在延续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发挥政策性岗位促就业作用等方面,助力毕业生就业创业。上海、山东、广东、江苏等地的团委、住建等部门持续推出“青年驿站”和“人才房”,为异地求职学生提供住宿。

  与此同时,2024年1月至9月,全国共发放各类就业补贴802亿元。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总体要求和重要举措。

  “稳住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就业群体,也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刘林表示,聚焦高校毕业生以及脱贫人口、大龄、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以高质量充分就业托稳民生幸福,将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能,有力保障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站在新一年的起点上,刘林期待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4年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并对外发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这次改革时,明确要求“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

  根据决定,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国将用15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60周岁延迟到63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到55周岁、58周岁。

  “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鲁晓明看来,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增加了社会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和有效利用,这不仅是对个人生命力的延伸,也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必要调整。

  除了延迟退休,从2030年起,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将从15年逐步提高至20年,每年增加六个月。未满最低缴费年限的人员,依然可以通过延长缴费时间或者一次性补缴来达到领取养老金的标准。

  “这意味着养老保障体系将逐步趋向完善,也让每个人在为未来储蓄时有了更多选择。”鲁晓明表示,随着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改革落地实施,用人单位需要更加关注大龄员工的就业情况,并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保障措施。

  “要强化大龄劳动者就业岗位开发,尤其在灵活就业和新兴职业领域,要加强对大龄劳动者的就业支持。”鲁晓明说,尤其要吃透“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16字原则,各方面配套措施密切配合、高效协同,确保延迟退休的改革稳妥有序推进。

  退休后,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快乐?2024年4月,《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老年志愿者队伍,持续推进“银龄行动”,培育志愿服务品牌。

  9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将“银龄行动”的参与主体由老年知识分子扩大到全体老年人,活动主题由援助为主扩展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培育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在政策推动下,老年志愿服务成为我国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认为,让老年人从被服务对象成为服务力量,“银龄行动”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会的渠道。

  以“银龄行动”为载体,民政部推动各地拓宽服务主体、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为老年人发挥作用创造利好条件。

  甘华田欣喜地发现,过去一年间,北京市组建了首都“银龄行动”志愿服务总队,山东省建立“老干部人才库”吸纳专家型人才2.2万名,湖北省在城乡社区组织开展1.2万场次老年志愿服务,云南省推进“银龄医师”行动计划……

  截至2024年10月,参加“银龄行动”的老年志愿者累计700余万人次,开展援助项目4000多个,受益群众4亿多人次。甘华田表示,新的一年,要进一步回应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意愿,推动“银龄行动”拓面升级、提质增效,让“夕阳红”更加璀璨夺目。